稀缺原理
损失厌恶心理
影响力的例子
案例 1.
离婚律师的措辞改动:由“只要你同意这一条,我们就成交了”变成“我们成交了。你只要同意这一条就行。”
效果:每次都管用。
原理:自己拥有了想要的某种东西,“我们成交了”如果他们不愿妥协,就会失去这笔交易。
思考:成交了代表你已经拥有了,让你感觉到了收获成果,如果你不同意这一条,你就失去了这种成果。
说服或引导他人,先给予对方一个结果,再提出条件,这样对方拒绝的机率会大大降低。
中国古代的智慧 - 舍得,先予后取。
现代的理解就是利他思维,最好的思维是就是极致的利他。就是利己。
《道德经》第 36 章:“将欲去之,必固举之;将欲夺之,必固予之。”意思是想要废除它,必先抬举它,想要夺取它,必先给予它。
案例 2
大学生对食堂满意度调查,前一周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学生,都不太满意。
第二次调查的时候他们又改变的主意,
原因:在服务和质量没有任何改变化的情况下,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, 学生得知由于火灾原因,接下来的两周里他们将没有机会在学校食堂里吃饭了。
因为即将失去,所以才会备感珍惜。
案例 3
苹果 5 发售的时候,人们在专卖店门口彻夜排队的情况,期间,一个位排在 25 号的女士用价值 2800 美元的包包,和 23 号的女士达成了排号的交换,且 25 号的那位女士感觉交易非常值得。
原因:她听说新上的苹果手机由于货源不足,她不想失去买到手机的机会。
结论:尤其是在 存在风险 和不确定感 的条件下,人们更愿意去做出 避免价值损失的选择,而不是选择去获得某种东西。
丹尼尔 卡尼曼:提出的“前景理论”就以整体上的“损失厌恶”,即较之获得某物的前景,损失某物的前景更能驱使人们采取行动这一设想为核心。且来自多个国家,多个领域(商业,军事和职业体育)的研究结果,均普遍支持前景理论。
损失厌恶的心理作用。
买裙子的小女孩,圣诞节前,看到一条自己喜欢的裙子,但自己没有足够的钱买,想和商家让老板把裙子单独放起来,自己到星期一过来买,老板没有同意,回家后对妈妈说了这件事,妈妈说可以借给我钱买,等有了钱之后再还我。当我星期一去买的时候,裙子已经被 别人买了。直到圣诞节她才知道裙子被妈妈给买了,把它当做圣诞节的礼物送给了她,直到很多年以后,她仍然觉得那条裙子是她的最爱,因为她说:她曾一度以为自己失了它,这种失而复得的感觉让它变成了我的一件宝贝。“